中國向來是喜歡幻想的國度,其吃穿住行等往往都帶有傳奇色彩。所以關于桿秤的歷史來源有著傳奇又豐富的神話色彩。從民俗傳說、春戰說、秦初說、西漢說、東漢說、魏晉說等都有論述桿秤的歷史淵源的傳說,今天咱就來簡單韶幾種耳熟能詳的。
相傳范蠡經商發現,人們在買賣中僅以肉眼估堆,難以做到公平交易,便產生了創造一種測定貨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。機緣巧合之下,范蠡受農夫汲水啟發,將細而直木棍最小孔系上麻繩,一頭裝貨物,一頭裝鵝暖石,制出秤的雛形。而后在此基礎上,范蠡以天上南斗七星和北斗七星為計,后又加上福、祿、壽三星,以十六兩為一斤,以此告誡商人,要誠實信用,不欺不瞞,短一兩無福,少二兩少祿,缺三兩折壽。
如此,秤這種計量工具便一代代的流程下來,并一直沿襲了兩千多年,直至今天。
相傳在秦朝以前,秦朝以前,各國的錢幣和度量衡的單位都不統一,各國商賈和百姓之間的交易并不方便。秦朝統一六國后,秦始皇下令統一度量衡,由李斯負責起草文件。當時度量的標準已經基本確定,惟獨這“衡”還拿不定主意,于是去請教始皇帝。秦始皇于是提筆寫下“天下公平”(16筆)四個大字。李斯拿了四個大字百思不得其解。為防止皇帝怪罪,于是干脆把這四個字筆畫一加,就成了“衡”的單位,一斤等于十六兩,那么半斤就是八兩,正好相等。
在我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,十六兩秤一直沿用。直到新中國成立1949年后,由于十六兩制在計算的時候有些不方便,才改成現在的一斤等于十兩?,F在的農村集市上,桿秤仍是最為常見的稱重工具。
桿秤,可以說是華夏國粹,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,是中華文化符號的代表之一。千百年來,桿秤作為商品流通的主要稱量工具,代代相傳,一樁樁交易就在秤砣與秤盤的此起彼伏間完成。
中國秤古代亦稱為衡,衡的功能就是平?!盾髯?middot;禮論》:“衡誠縣(懸)矣,則不可欺以輕重。”將其引申到禮?!痘茨献?middot;主術訓》:“衡之于左右,無私輕重,故可以平。”進一步將其引申到政治管理,形成政治平等觀念。中國秤早在甲骨文時代就有了雛形,由秤盤、秤桿、秤砣組成。秤桿上的計量標志叫秤星,是由銅釘制成,為黃白二色,取天上星星之意。秤桿上第一顆星為定盤星,其作用是在不稱重時,秤砣掛在定盤星的位置看秤是否保持平衡。因此,定盤星是天地良心的定位。相當于法官和裁判,是專門主持公道、公平和公正的角色。買賣公平是一切交易的起點,公平是中國秤的基本意義。
建屋上梁時,要將秤錘懸掛于梁上,取稱心如意之意。喬遷新屋時,首先要搬入桿秤,接著是掃帚、畚箕,然后再是家具、被褥。每逢過年,人們都要用紅紙卷貼于桿秤的頭上,祈望財氣興旺。長輩們往往要教兒孫從小認識秤花,認為不識秤花難以當家。從前,人們還給桿秤披上神秘的色彩,視它為龍的化身。秤鉤是龍嘴,秤紐是龍眼,秤桿是龍身,秤花是龍鱗。每逢烏云密布、電閃雷鳴、山雨欲來之時,長輩們就要將大秤懸掛于堂前,以求神龍護佑,鎮邪避災。
我們常說“權衡得失”、“權衡利弊”、“權衡輕重”等,這個“權衡”最初就來自古代的衡器。“權”指秤砣,“衡”即秤桿。人們稱量時,秤砣和秤桿一定要合在一起使用,正如民諺所云“秤不離砣,公不離婆”,所以就習稱“權衡”了。日常生活中,人們把權衡視為公平誠信的象征,用于比喻做人的品德,成為道德教化的一種載體舊時有一描寫釘秤匠的對聯就說得很形象:“輕重得宜大權在手;偏正不倚雙紐關心。”